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九十五章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(1 / 2)





  太极宫,两仪殿。

  雕梁画栋,飞阁流丹。一层层汉瓦,在阳光的普照下,闪耀着明亮却不耀眼的光芒,给两仪殿更添了庄重古朴的气度。

  飞檐之上的祥龍盘起,金鳞金甲,活灵活现,似欲腾空飞去。在湛蓝的天空下,朱红门板上以五颜六色的琉璃镶嵌,折射出斑斓的幻彩,显得格外刺眼。

  “这光好刺眼......玻璃?”

  刺眼的光芒折射到程处弼的脸上,射得他直直睁不开眼睛,用手遮挡,低下眉目,定神一看,让他下了一大跳,心里暗暗咒骂。

  “玻璃!我嚓,谁他娘的说,华夏古代没有玻璃的,站出来,看老子不一刀劈了他!”

  都怪之前两次来两仪殿的时候,天气不好,自己竟然都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惊天大发现!

  很多人认为华夏古代没有玻璃,这个是不对的。自是古代烧制的铅钡玻璃,不同于西方的钠钙玻璃。

  根据《广雅》和《韵集》的记载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“琉璃”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。

  古代称玻璃为“琉琳”、“流离”、“琉璃”、“颇黎”。

  直到南宋才出现“玻璃”一词,陆游的《玻璃江》有言,“玻璃江水千尺深,不如江上离人心”,《凌云醉归作》又言,“玻瓈春满琉璃钟,宦情苦薄酒兴浓”。

  根据考古发掘证实,我国最晚在西周初期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。1964年,在河南洛阳庄淳沟河的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发现有白色料珠。1975年,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期的玻璃管和玻璃珠,而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些西周时期的玻璃制品是铅钡玻璃。

  而且,在汉朝就已经在皇宫用玻璃作装饰的记载,汉武帝建造的“起祠神屋”,就曾经“琉璃为之,光照洞彻”。

  赵飞燕居住的昭阳殿的时候,“窗扉多是绿琉璃,亦皆照达,毛发不得藏焉”。光亮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,这充分说明了,汉朝的玻璃透明度就已经很高了。

  “玻璃?这个是琉璃,程三公子。”

  李全闻声一笑,将程处弼引进两仪殿,然后独自退去,关上了殿门。

  “程三公子,快些进去,陛下可是,等候多时了!”

  “草民程处弼,拜见陛下!”

  “是贤婿来了,来,来,快些过来,和朕哪还有那么多的虚礼!”

  看到程处弼,靠坐在龍榻上的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折子,很是高兴,脸上的笑容就和此时的阳光一样温暖。

  “这里可就只有朕和你两个,不要叫陛下,叫岳父(岳父是唐玄宗之后才有的,此处方便称谓)或者岳丈,朕可是把最宠爱的长乐许配给你了!也不用称草民、称小婿便可!”

  这老货,又搞什么鬼,不会又准备狠狠踹自己两脚吧?

  “小婿拜见岳父大人!”

  李世民的特别热情,让程处弼很是尴尬,但还是硬着头皮,向李世民又重新见了一次礼。

  “贤婿啊,这个是你发明出来的?”

  李世民从千堆万叠的折子中,精确地掏出一个由白纸包裹的u型铁器。

  “正是小婿发明的!”

  程处弼定神一看,眉飞面展,那个乐呵,就是突然中了五百万也不过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