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十五章首批商人





  不肖两天的功夫,幸福小镇的头一批居民就已经兴高采烈的住进了各自的新房。

  第二天早晨日上三竿,初夏的阳光照在幸福小镇的大地上,可是小镇上的居民却没有在家里面闲着,全都跑到县衙的门口,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忙。

  “别挤别挤啊,排好队,咱们大东家会按顺序一个个的见,都有份的。”阿九站在县衙门口,指引着大家排好队。

  这队伍排得很长,一直延伸到县衙后面的院子里头,而阿瑜就坐在院中,支起一个小凳子,面前摆着一张方桌,同时给每一个排队的小镇居民一张纸,按着顺序来回答阿瑜的问题。

  “叫什么名字?多大岁数?会什么技能?你借银子是想做什么营生?”阿瑜见到每一位上前来的小镇居民都会问他们这几个问题。

  一位中年汉子回答道:“我叫刘二虎,今年二十七,之前是镇上的古匠,想借银子种地。”

  “你会种地吗?”阿瑜抬起头来问道。

  刘二虎满不在乎的说:“不会,但我可以学嘛。我爷爷是庄稼人,可是后来我爹后来学了石匠手艺,就改行当石匠了。”

  阿瑜却摇摇头说:“我不能借银子给你,你不会种地,就会现在学也比不上那些有经验的庄稼汉,还不如一心一意干好石匠的活。”

  刘二虎耷拉着脑袋下去了,又上前一位年纪稍大的妇人,阿瑜按规矩又问了她同样的问题。

  那妇人半垂着脑袋,似乎有一些羞涩,低着头说:“我叫莲娘,今年二十二,我会做绣活,想到娘子这里借些银子做绣品的生意。”

  阿瑜听到似乎很感兴趣,又问莲娘:“你都会哪些绣活?能不能拿给我来看看?”

  绣娘惴惴的从袖子里面掏出两个小香袋,那是两个缝成菱角开状的香袋,看上去小巧玲珑,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样的香料,闻起来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

  “这两个是我前两个月绣的,里面放的香料不多,香味都快散掉了。但这东西确实是我绣的,早年我在大户人家里做过绣娘,后来发水灾了,我才跟着家里人逃出来。”

  阿瑜看着莲娘做的绣活,露出满意的神色,想当初在渝县的时候她就开过成衣店,里面也请了不少的绣娘,看莲娘的这手艺比那些绣娘也不差,所以她对莲娘说:“你这绣活做得不错,如果是借银子做绣品去卖,应该也有人买,但是你要仔细想想,咱们这小镇本来人就不多,而且大多数是从大渝国各个地方来的流民,未必舍得花钱买下你做工这样精湛的绣品。你还不如跟着我做绣活,往后要是有什么活计,我就找你,一个月给你一两银子,其他的看成品给你计件提成,你看怎么样?”

  莲娘原本就是给大户人家做绣活的,只是因为在这小镇里面找不到工作,才想着借钱试着做生意,如今听说阿瑜肯雇佣自己,而且每个月至少有一两银子的保底工资,莲娘自然乐意。

  “如果你想做的话,就先在这里签个名押个手印,明天早上到衙门里再来找我,我给你正式的签约合同。”阿瑜又对莲娘说,这个莲娘好像是阿瑜到这里来之后第一个正式雇佣的员工。

  她千恩万谢的谢过阿瑜,这才转身离开。

  莲娘走了之后,又上前一位老汉,阿瑜照旧问了他几个问题。

  老汉虽然上了一些年纪,却口齿伶俐:“小老儿名叫崔二,今年四十有三,家里有五口人,以前是在他乡做饨馄生意的,只是因为旱灾才逃到京都。后来钱花光了,又听说边境要招工,而且到时候还会发放免费的田地,一家人才来到这边境,我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替县衙造房子的,小儿子今年才十岁,听说县衙可以借钱给百姓做生意,这才想借点钱把这饨馄挑子给支起来。”

  阿瑜见这老汉耳聪目明,吐字清晰,想来以前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,便好奇的问道:“你做的都是什么饨馄?大饨馄还是小饨馄,用的是什么馅料的?”

  崔二嘴巴一弯,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:“夫人这样问倒是问对了人,我崔二打小就卖饨馄,想当初我包的饨馄也是远近闻名的,只可惜后来闹旱灾,乡亲们都逃难去了,我才不得已背井离乡。要说这饨馄嘛,自然是小饨馄好吃,我包的都是纯肉的,也有的喜欢加进去一些野菜,可那都是我们家乡人的一些吃法,大多数都是放肉馅的,这肉必须是新鲜的猪前腿肉,那样包好的饨馄肉才嫩,煮好了饨馄再洒上一把葱花或是香菜,那才叫人间美味。”

  听这崔二讲得头头是道,阿瑜觉得可以把这老汉当作幸福小镇第一批商人来培养,又问他:“我要是肯借钱给你,你想借多少银子才能支起你这饨馄摊子。”

  崔老汉想了一想,然后回答:“大概五两银子就可以了。”

  “一两银子买些桌椅,一两银子多备下一些碗筷,再花个一两银子买下食材,刚开始生意不会太好,但只要熬过二三个月应该就可以看到一些成效。”老汉似乎对自己的饨馄生意很有把握。

  阿瑜对崔二的回答还挺满意,不过还是要再试探一下,“你可知道我这银子不是白借给你的?”

  “这是自然。以往我在老家的时候,都是借一两银子一个月是三分利,夫人若是肯借银子给我,等我这饨馄生意做起来,银两肯定是不会少了夫人的。”

  “哈哈,我对你的利钱不敢兴趣,这银子可以不要利钱借给你,但我要以股东的身份入股。如果你三个月能够把本钱还给我,我就不入股,但如果三个月还不上来,我每个月就要你利润的一半。”

  崔老汉眨眨眼睛,头一回听说还有这样的借钱法,这要是生意做得好就可以一分钱不花的借别人钱三个月,可要是生意不好,就等于一辈子给别人打工,这小娘子好生精明呀。

  “这是我借钱的条件,如果你同意的话等会儿我尝尝你做过的饨馄就签下合约,否则此事就这样算了,你看如何?”阿瑜嘴角带着笑意问道。

  崔老汉点头点得如同鸡啄米,“好好好,就依小娘子的办。”

  “好,等会儿你就到厨房里替我煮一碗饨馄,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我们今天就可以签下合约。”

  等崔老汉走后,阿瑜旁边的屏风里面走出来一个人,正是在屏风后面听着的陈锦鲲,他不解的问阿瑜:“阿瑜,你既然是答应借钱给他们做生意,为什么又要搞这么多的花样?”

  阿瑜笑笑说:“这不是搞花样,而是考核一位商人的资质。做生意的人,不但有所专长,还得心思通透,处事圆滑。你看那个叫做刘二虎的古匠,他借钱是为了种地,却不知道如何种好庄稼,这钱借给他也没用;而那位叫做莲娘的绣娘,虽然手艺不错,但为人内向,不适合经商;倒是那位崔老伯,为人老练,做事练达,就是不知道饨馄做得究竟怎样,如果他的手艺过得去,倒夫算是一位不错的生意人,这样的人才是我想借钱给他的人。”

  陈锦鲲听完,不由皱皱眉,“要依你条件这样苛刻,那些借不到银子的又该当如何?”

  “阿鲲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,不一定非得是经商才适合他们。我是借钱答应借钱给他们,但并不是说毫无报酬的借给他们,‘临池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’,与其借给他们金蛋,不如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谋生的生路,这才是对他们最有益处的。”

  陈锦鲲静静的听阿瑜慢慢的讲完,觉得小媳妇说的话也并不是毫无道理,这一批带来的小镇居民什么人都有,并不是个个都适合经商的。

  经过阿瑜一番精挑细选,总算在上百号想要借钱的人当中挑出数十个适合经商的商人,签好合约之后,阿瑜就按照合约先给他们进行一下上岗培训,然后就借给他们每人一笔银子,顺顺当当的拿去经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