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第153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成,等我弄清楚了,就来告诉你。”苏若楠看着一脸好奇的闺女,好笑地摇了摇头。

  三四年了,小闺女那喜欢听八卦的性子,怕是扭不回来了。

  算了,爱听就听吧。

  这小爱好啊,不定会是她这辈子,唯一和普通人相同的爱好了,强行给她抹没了,人生怕还就不完美。

  卫子英在厨房和她妈说了会儿话,饭菜起锅时,潘玉华也从自家的小厂子过来了。

  潘玉华那厂现在几乎都是她在管。潘宏军和张荷花不大会管厂子,帽子厂刚办起来的那会儿,两人落不下脸面,没严格要求工人的质量,有些工人偷工减料,初期的帽子质量楞是比以前差了很多。

  一批订单,被退了八十几顶帽子。

  潘玉华看她爸妈那样,觉得不成。

  无规矩不成方圆,人情归人情,但工厂不是拿来卖人情的地方,儿戏不得,于是,第一批订单被退后,她当即就定下了新的规定。

  工厂给工人每月保底工资十五块钱,多做多得,每个人每月必须完成厂里规定的业绩,一百五十顶帽子。

  若这一百五十顶帽子,质量全部合格,那这一百五十顶帽子,厂里就算两毛钱一个给她们。

  意思就是帽子合格的情况,一个月最低都能拿到四十五块,另外,若是完成一百五十顶帽子后,工人还能多做,那多出来的帽子,就算他们三毛钱一个。

  勤快一点的,一个月最少都能拿到六七十块钱。

  同理,如果规定的一百五十个帽子没做合格,就没钱拿,有多少不合格的,就多少不算价。

  因为这,潘玉华还专门请了一个会计和一个检查产品质量的人。

  而潘宏军和张荷花则偶尔进城一趟,帮潘玉华稍盯着一点,他们两口子主要负责的,是在村里收编织好的麦秸。

  潘玉华其实很清楚,这草帽厂就算花样再多,也发展不大。她都想好了,这个暑假她就准备规划一下厂子,不但要做麦秸杆的草帽,布艺帽子那一块,她也要着手开始做了。

  等到吕秀在海城站稳了脚,她就会把这个厂子移到海城去,并注册一家服装公司。

  海城是沿海地带,是改革开放发展最快的城市,那边要不多久形就会成一个链,她这种厂,在那边发展,会比在西口市这边好。毕竟,西口市是重工业城市,轻工业产链一直到几十年后,这座城市都没有成型。

  “玉华姐姐,你回来了,洗手吃饭了哦。”卫子英看到潘玉华回来,笑眯眯地喊人。

  潘玉华嗳了一声,给苏若楠打了声招呼,然后就跟在自己家一样,洗手准备吃饭。

  晚上的饭很丰富,毕竟是请老师吃的饭,一个红烧鱼,一大盆滑肉汤,还有一个凉拌黄瓜……

  吃饭完后,卫子英和潘玉华收拾桌子,洗碗扫地,苏若楠则和林国栋聊了起来,而卫永华今儿在北山家具厂里,没有回来。

  前段时间,卫家的家具厂接到了一笔来自盘州省会的定单,除了绷子床之外,还有桌椅柜子。定单量挺大的,所以那边正在加班加点的赶工。

  卫子英对自家爸妈这个厂子不是很熟悉,到现在,她统共才去过三次,她上次听她妈说,盘州政府在市中心落实了一个家私商场,正在大批量进货。

  而自家家具厂接到的单,是从以前他们上班那个厂子里转过来的。

  主要接的是绷子床和红木沙发。

  因为卫家家具厂主做的就是绷子床,至于红木沙发……因为盘洲家私城商城那儿要求高,说要手艺好的老师傅做。

  整个西口市,手艺最好的就是卫永华。南山家具厂做不下来,只能把红木沙发的定单交给卫永华来做。

  手艺精的好处,在这一刻体现了出来。

  潘玉华和卫子英收拾好厨房,便一起进了屋,然后该看书看书,该算账的算账,当然,算账的是潘玉华。

  看了二十多分钟的书,苏若楠也和林国栋说完了话,安顿好这位老师,苏若楠提着一把座扇,进了卫子英的房间:“这都八点半了,你们明儿还得去考试,早点睡觉吧。”

  六月底了,西口市的天逐渐变得炎热,苏若楠在天刚热起来时,就去百货商店里买了把风扇。

  一百二十块八毛钱,死贵死贵的。

  这要换成以前,苏若楠肯定是舍不得买,也就自己做厂后,连着出了几批绷子床,手里有点余钱了,才敢花上一百多买把风扇。

  “哦,我们马上就睡。”

  卫子英眼睛从书上抽离,嘴角溢着两个小梨涡,甜甜地朝她妈应了一下,就准备去厕所那边洗澡睡觉了。

  城里到底是比农村方便。

  卫子英在乡下时,洗澡什么的只能提水去猪圈屋里洗,可城里这儿,她爸在院子一角,砌了个小屋子做洗澡间,虽然也要提水进屋才能洗,但比在乡下洗澡时,旁边有只大肥猪哼哼哼的好。

  其实国内已经有燃气热水器和花洒了,不过这东西贵,一般人家用不起,就算用得起,也没办法用,西口市还没天燃气,自来水管也不方便改,牵根水管子就能愁死人。

  “英子,你这两收音机哪来的?”

  苏若楠打开衣柜,准备给两个小丫头找明天穿的衣服,结果柜子一打开,就看到了衣柜里放着两个崭新的收音机。

  卫子英:“买的啊!”

  苏若楠侧头:“你哪来的钱?”

  小闺女身上虽然有点零花钱,但还买不起两个收音机,所以,她的钱是哪儿来的?

  卫子英:“玉华姐给我买的。”

  被点名的潘玉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:“若楠姨,英子说她要做定位器,材料不够,要买收音机凑材料。”

  “还,还要做定位器啊?”苏若楠楞了一下,没想半年过去了,小闺女还心心念念着做定位器。

  这半年她没听她提过,还以为她放弃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