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穿成庶女的庶子第52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人工又从哪儿出呢?工具从哪儿来?哪个村先哪个村后呢?”赵辰之随口举了几个问题,说的他头比斗大,他能下命令,别人能磨洋工,赵辰之又不能下狠手逼着人家干,所以卡在这儿了。

  “等过些日子再说吧。”提到这个,赵辰之意兴阑珊。

  他们收拾完东西带回家,顺便从衙役里调了两个机灵的去打听情况,衙役们都是本地人,三亲旧故多的是,关系绕着绕着没准就能打听到事情的真相。

  还真跟胡小三说的差不多,那天人多,有人就看到了胡老爹本来站的好好的,根本没进人群里,

  人多起来然后就摔了,当时起不来身,等送回家时已经不行了。

  虽然别人都说不应该不至于,这种猜测却不能做证据,况且人都下葬了,以现在讲究入土为安的风俗,除非胡小三不打算继续在葫芦村过了,他就不敢开棺。

  这事还就这么僵持住了。

  出师不利,第一件事就没办法,赵辰之有些郁闷,但他也不是为了政绩就胡编乱造的人,便把目前查到的东西都告诉了胡小三,胡小三把那些东西瞧了三遍,最终只是长叹一口气,罢了。

  或许真的是他爹走了背字吧。胡小三经过这段时间,慢慢想开了。

  不过赵辰之却发现了胡小三的优势,这人力气大干活的一把好手,虽然不识字但是脑子灵光,赵辰之打算留着当个跑腿传话的,也好做点事情,就是待遇一般,比衙役还差点。

  胡小三当即就答应了,不为了银钱,而是为了在衙门当差的体面,别家不敢欺负他家只有一个孩子。

  后来又陆陆续续接了几桩鸡毛蒜皮的小事,什么丢了鸡少了牛,纯纯的浪费精力。

  宋朗旭眼看计策不奏效,讪讪的,要不然咱们再想点别的招数?比如先开始搞春耕吧?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,春耕可关系到一年的收成。

  而照城人口少土地多,要是能够多些人手来,哪怕多开垦一亩荒地呢!那收成都是赚的。

  人口是变不出来的,所以一早赵辰之就公布了规定,成年的妇人也能分到三亩荒地,满十二岁以上的少女也能分到一亩半。

  女子力气虽然小些,但也不能完全不能种地,顶多就是手脚慢些耗费更多时间,总比完全没有强啊!只是肯来衙门登记的妇人,寥寥可数,一本册子上还没写满前三页。

  赵辰之背后打听过,都说自家的田都种不过来,哪儿还有空来开垦别的地呢?所以这事就这么搁置了。

  宋朗旭摇头:“如果说有家有口的妇人忙不过来我能理解,家里只剩下妇人的呢?她们还能忙不过来?只怕有人人为设置门槛,生怕这些人脱离控制吧?”

  “你的意思是说?有人给我搞层层加码,暗中牟利?”赵辰之眯起眼睛,“他们有这个胆子?”

  “那就是师兄你小看他们的胆子了,他们怎么不敢?只要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,他们甚至敢践踏律法,你说他们敢不敢?”

  “行,我去找人问一问。”赵辰之心里虽然不信,却找不到更好的原因。

  结果这么一问,嘿!还真的问出问题来,对着给妇人授地的事大伙儿都知道,但是对于背后设置的条件,有人说要按照市价给银子的,有说是帮衙门白干活儿的,甚至还有人说知县是个色中饿鬼专门糟蹋妇人的.....后一个流言把赵辰之气的差点蹦起来。

  本来挺好的政策,就这么推不动了。

  赵辰之打算重新推动这些政策,找人挨个挨个进村子解说政策,而宋朗旭想到另外一个方面。

  想要收成多,除了精耕细作外,工具的使用也很重要,如果有省力工具的话,还能开垦更多的地。

  他之前就设计了好几款的铁锹铁铲的辅助工具,能够在翻地时更加省力省心。

  有过种花经验的人就知道,下种之前需要先把泥土翻松敲碎,然后再施肥下种,这样种子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肥力。如果土壤板结的话,储水储肥能力都会下降,还会缺氧导致根系不发达不稳固,所以春耕才会需要先翻土。

  而翻土这个活儿本身就非常耗力气,没有机械化的现在只能靠人一铲子一铲子的挖,或者耕牛拖着犁慢慢翻。

  经过改进的铲子,角度更加贴合下力,而且多了一个后覆的脚踩支架,一踩就能把铲子嵌进泥内,比原先的工具好用多了,初步估计能省一半的力气。

  让铁匠打造好后,宋朗旭亲自带着师兄去郊外的田边试用工具,一踩一撬,再踩再撬,真的把原先的工具好用。

  赵辰之好奇上手,轻轻松松就能撬起一大块泥土,让他接连挖了老长一条地垄子,还意犹未尽。

  胡小三也上手试过,果断说:“平时我能一天能挖一亩地,如果用这个,我至少能再挖一亩半!”

  真的又这么神奇么?本来在旁边看热闹的乡民壮着胆子喊:“小哥儿,能让我试试吗?”

  宋朗旭摆摆手,“不急不急,再让我妹子试一试。”

  宋朗月今儿也跟了来,换了一身简单利落的衣裳,然后用薄纱挡住脸庞,此刻她正跃跃欲试想要接手。

  她的身形一看就是个还没长大的小姑娘,甚至还格外瘦弱些,拿着那新式铁铲也是轻松一铲,一点都不费劲,轻松写意。

  不过朗月挖了几铲子,放在铲子后又提出一个可改进的地方,最好在铁铲棍上多加一圈防滑的,不然用久了会打滑。

  她热的额头冒了汗,却格外认真的比划着,宋朗旭都一一记下。

  看个小姑娘都不费力,其他人哪儿还稳得住?纷纷自告奋勇过来试铲子和其他的工具。也有人过来打听他们是干什么的,这些工具哪儿能买得到?

  宋朗旭笑眯眯的说:“我们是衙门专门请来做农具的,这不是刚刚做好就来试用吗?这些农具好不好用,总归还是大伙儿说了算,也麻烦大家给我们提提意见。”

  “当然当然,要说种地我们才是好手嘛!不过县老爷用心了啊,还专门请人来做农具!”那些人一边点头一边说道。

  赵辰之又趁机了解一些家常,把各家的情况摸到一清二楚,大家都把他们当成做农具的匠人,说话也就没那么多顾虑,都说自从换了新大人后,他们的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。听的赵辰之感动不已,百姓虽然不开口但心里自有一把秤,谁对他们好他们都记在心里。

  就这么在郊外耗费了半天时间,又对如何改进农具有了新思路后,他们这才收拾着准备回衙门。

  路上,宋朗旭自然发现有人跟着他们的马车,他若无其事的看了赵辰之一眼,赵辰之也回了一个无事的眼神,示意自己知晓。

  第七十六章

  照城本身就是赵辰之的管辖范围, 说的夸张点,地洞里老鼠今天偷了多少粒米他都能查到,更何况还有人胆肥到居然敢跟踪他们呢?不过一个下午, 到底是谁胆子这么壮, 赵辰之已经查了个一清二楚。

  “一户姓丁的人家, 两兄弟?”赵辰之看完资料, 愣是没有发现跟丁氏兄弟有任何关联,但是, 没有好处怎么可能胆子这么肥?他已经在脑中风暴,幕后到底是谁指使的?是不满意他政策的大户们?还是上次儿子犯法求情无果的乡绅?或者兼而有之?总之都很可疑,后续要静观其变还是立刻抓捕呢?

  还没等赵辰之想好对应的政策, 宋朗旭迟疑翻看了资料后,提出自己的疑问:“这两人的姓名有些耳熟啊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