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零之走出大杂院第159节(1 / 2)





  顾舜华便突然馋了:“要不我们今天就采点槐花,做槐花饼吃吧?”

  两个孩子一听,就来了兴致,任竞年也觉得不错,便开始谋划着摘槐花。

  当下找来了一根竹竿,又寻来铁丝,将铁丝给掰弯成钩,拧在竹竿上,之后便举着竹竿问:“现在你们说吧,要哪一串!”

  两个孩子纷纷争着指:“这串,这串!”

  任竞年笑了,不慌不忙地举着竹竿,勾住了一串槐花,之后手底下那么一托,再往一个方向一拧,只听一阵细碎的响声,那槐花便扑簌簌地落下来了。

  两个孩子忙拿了篮子来接,浅淡绿色的槐花落在小篮子里,喜得不行了,当下抓起来就要吃。

  顾舜华本来想说洗洗,不过想着反正也没打什么农药,随便吧,于是也就吃了。

  她看孩子往嘴里塞,好像很香,竟然也有些馋了,便也抓了来,吃了一口,很轻淡很轻淡的甜。

  当下兴致大起,于是过去厨房,四合院的厨房,现在也已经归置过了,家什置办得并不齐全,但是也勉强能用。

  她先用清水将槐花洗干净了,捞出来的时候掂了掂,把水控差不多了,之后铺在一块案板上,拿出去案板在外面晾。

  不一会就晾好了,这个时候加一点面,鸡蛋,就这么摊槐花饼。

  也就是油锅里七八成热,便把摊好的饼放进去,滚烫的油遇到了面粉和水的混合物,便发出“滋滋”的声音,随着那冒出的热气以及“滋滋”声,槐花饼从稀软的白变成了微凝的金黄色,而槐花的清香便也伴随着那粮食被煎炸的香味进了人的鼻子。

  有时候,吃起来的时候未必有多好吃,反而是这入锅后的香味,最是勾人。

  槐花饼做好了,热气腾腾的,拿起来烫手,两个孩子急吼吼地想吃,烫手也不怕,不断地倒着手,吹着热气,然后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。

  小孩子白净尖利的小牙齿试探着咬开带着金黄色酥皮的槐花饼,牙齿切进去,便感受到槐花饼里面的软了,香喷喷的软,散发着热气,烫嘴,但因为那烫嘴,就更觉得软嫩了。

  热气腾腾中是槐花淡淡的清香,馋得要命,恨不得一口吞下,却只能小口小口地吃。

  这么吃着的时候,顾舜华就想起来,想着马上要四五月了,到了四五月,藤萝饼花开,牛得水院子里的藤萝架也得开了花,挑最好的时候,最好的藤萝花,去做最好吃的藤萝饼。

  *****

  事先玉花台的大厨们私底下都商量过了,也和饮食公司打过招呼,到时候大家抽出大概七八个厨师,过去牛得水家里,帮他料理一场寿宴。

  顾全福在厨师技术培训班,每天都有课,没法耽误,不过顾舜华肯定得去,还有霍师傅江师傅,以及其它几个老人。

  其实平时在一家饭店,偶尔也有些很小的不痛快,但是到了这个时候,大家是实心实意的帮忙,心是往一块使的。

  牛得水闺女知道这事,自然是感激,过来和大家伙商量了一番,菜怎么买,都需要哪些。

  因为是牛得水的事,大家都格外上心,于是让霍师傅和顾舜华过去,陪着牛得水闺女买菜。

  要知道办一桌菜,特别是高规格让懂行人都叫好的菜,厨师的手艺不是从厨房开始的,而是从菜场开始的。

  同样是白菜,普通大白菜和黄芽菜做出来味道不一样,至于牛得水念叨的打卤面,那又得细细地挑原料了。

  为什么牛得水念叨打卤面,因为对于老北京人,打卤面不是随便一种卤就算是打卤面,老北京人的打卤面就是特指用白汤勾芡打卤做出来的面,白汤是用猪肉白煮出来的。

  这种打卤面是人生三面,出生时的那碗面,做寿时的那碗面,死后接三的那碗面,一起成了这人生三面。

  正因为这,打卤面做起来也就严格了,牛得水是老派人,老派人更讲究一个“规矩”,顾舜华是打心眼里希望圆了他这个“规矩”。

  这打卤面做起来最要紧的就是配料,五花肉讲究用肥瘦相间的五层,口蘑一般用张家口运来的,那个最厚嫩,海米则是要用小海米,那种味道不如大钳子海米浓醇,放进去做配料不至于喧宾夺主。

  买菜方面,顾舜华不如霍师傅懂行,顾舜华赶的时候不好,懂事开始日子就不好过,能有冬储大白菜吃着就得偷乐了,哪里还懂的挑拣,还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,但是霍师傅不一样,他年纪大,经历过以前的时候,说那时候北京菜市场随便挑,什么都有,反正只要有钱就能买到。

  顾舜华自然是学着点,时不时请教请教,霍师傅随便遇到一个菜都能讲得头头是道,倒是让顾舜华感慨,自己的路还有得修炼呢。

  因为要办宴,量自然不少,有些副食店根本没货,便先订下来,回头牛得水闺女来想办法,拉着板车运到家里去。

  厨师们又凑在一起,商量着你做什么菜,我做什么菜,到时候大家分分工,怎么也得把这个寿宴办体面。

  姚经理自然知道这个事,倒是也没说什么,睁一只闭一眼,只说不影响工作就行。

  他是有心想把牛得水之前的事给抹了,把这玉花台牢牢掌在手里,但到底都是勤行里混的,牛得水的事他也知道,凡事抬抬手就是了,这也是给自己留一条路。

  最后牛得水的寿宴终于轰轰烈烈开了,顾舜华负责做藤萝饼,霍师傅负责最要紧的打卤面,其它师傅各负责一块。

  并不是多高档的寿宴,不过贵在讲究用心,那藤萝花,选的时候只选那些要开没开的,反正牛得水院子里那么藤萝架子呢,倒是可以随心选,要知道藤萝花开了,味儿就没有花蕾时候那个鲜味儿了,用老话说就是这味儿放出去了。

  用铁钩子勾了不少,再慢慢地挑,开了的不要,太小的也不肯要,只取了正正好的花蕾,去掉了花蕾里面的花粉,把花瓣儿抖搂在碗里,这个法子刁钻,浪费得多,不过好在采了不少藤萝花,倒是能可劲儿地用。

  顾舜华低头细致地做,她觉得这可能是她这辈子做得最用心的藤萝饼了。

  等藤萝饼终于热腾腾出锅的时候,大师傅们的各样菜也都差不多了,之前请的人都到了,并不多,但都是至交,姚经理也来了。

  牛得水没和姚经理多说,就痛快地敬了酒,因为得着病,没喝,但是那诚意的分量是足足的了。

  让顾舜华意外的是,陆问樵这次也来了,并不是当客人,竟然是来后厨帮帮忙。

  这很稀罕,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,大家也都没说什么,人家来帮忙的,说一声谢是应该的。

  寿宴末了,不少喝高了的,顾舜华没喝,惦记着家里的孩子,赶紧往回走,走到公交车站,就见到一个熟人,不是别的,正是陆问樵。

  她有些意外,不过好像也没什么意外的,他没喝酒,提前走的,只是没想到还在这里等公交车。

  其实乍看到陆问樵,有些尴尬,两个人实在冤家路窄,上次技术职称考试,自己也确实没给他好脸。

  她只好咳了声,之后打招呼:“陆同志,真是巧了,您也等车呢。”

  陆问樵点了点头:“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