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零之走出大杂院第145节(1 / 2)





  当顾舜华敲门后,开门的是一位穿着蓝色毛衣的老太太,个子不高,脸盘圆润,留着一头卷发,眉眼间带着和蔼安详。

  顾舜华便礼貌地说明来意,那老太太笑了:“我知道,快进来吧。”

  一进去后是门道,走了一段才看到影壁,那影壁上是房山的风景,绕过影壁左转,便看到一规整的方形四合院。

  院子里种着几棵海棠和丁香,虽然因为落了叶子光秃秃,但是倒也显得小院幽静清雅。

  溥先生就迎过来了。

  溥先生一看到她便认出来了,很是热情地请他们进去,把他们请到了南房的会客房,顾舜华和任竞年便奉上了准备好的礼物。

  溥先生惊喜不已,却又道:“这个太过贵重了,我却不好收。”

  顾舜华:“倒是也还好,我们做了一些拿来卖,本钱早就回了,多少也挣了一些钱,这些是多出来的。今天过来拜访,其实是冒昧了,心里很是不安,如果溥先生不收,倒是嫌弃了。”

  顾舜华这么说,溥先生也就收下了,他显然是很高兴,坐下来后,问起顾舜华的情况,又问候了顾舜华的父亲顾全福:“当年你爷爷的菜,我吃过,那个滋味我还记得,其实有时候,也不一定是什么稀罕菜,就那个开水白菜,味道就挺好。”

  顾舜华自然趁机请教了一些御膳的问题,那都是久久积在心里的。要知道自己父亲听说的关于御膳的种种,也都是听爷爷说的,但口口相传,难免有失误,而且有些事情,自己爷爷毕竟是御厨房的,不是跟前伺候的,并不一定知道确切。

  溥先生便也热心地给她讲皇帝怎么吃菜的:“面前摆一个桌子,就这么大,上面画着龙的那些玩意儿,这个桌上爱吃的菜,至少得有十几个二十几个,吃饭还得有咸菜吧,旁边还有一个小桌子,摆着的就是咸菜,再远一点放个大桌,上面是汤菜还有燕窝那些玩意儿,还有一些观菜,其实就是热闹热闹眼睛。再有一个桌,就放粥饭,粥饭得有十几样吧,一共四个桌子。”

  顾舜华又问起来食材品种,果然食材上其实都是普通的家常食材,而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道理,食材上如果用的太稀罕了,回头皇帝吃上瘾了,去哪里找,所以给皇帝做御膳就得求一个稳,防着哪天皇帝突然想吃御膳房里却觅不着,为这个降罪不值当,这也是御膳房里的生存之道了。

  溥先生又感慨起来过去:“其实哪能和现在比,现在想吃什么,也就吃什么了,可过去在宫里头,为了能够吃上热乎菜,所有的菜都是提前做好了在灶上一直煨着,你说煨的时候长了,那菜的味道能好吗,这有什么好吃的?当皇帝的,反喜欢过去皇后啊妃嫔啊那里,过去看看妃嫔,赐个饭,那就等于现点,皇帝也跟着混上几口现成菜!”

  这实在是顾舜华没想到的,一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,想着这皇帝当得也难受啊。

  溥先生又提了开水白菜,桃花泛和清酱肉,另外提起来他能记得的几道味道不错的菜,顾舜华自然都一一记下来,又问了一些别的疑问,老先生耐心,都很和善地和她说,没有半点架子。

  说话间,不知道怎么说起以前的亲戚,顾舜华心里一动,便提了佟奶奶,溥先生算了算辈分:“这应该是我的堂妹了。”

  当然了,是隔着好几层,但到底是一个姓氏过来的。

  便问起来她现在过得怎么样,一时道:“等回头有功夫,我过去瞧瞧她。”

  说了这半响,顾舜华看看时候不早了,不敢太耽误,便要告辞,这个时候,刚才那位老太太过来了,说起来,溥先生便要留饭,这自然是不好叨扰的,忙和任竞年起身告辞。

  溥先生见此,便赠了顾舜华一幅他自己的字,顾舜华自然感激。

  等出了那四合院,顾舜华想起来:“溥先生人真是和善,今天倒是说了不少,我回头赶紧落在笔头上,免得忘了。”

  任竞年:“听说他是有名的书法家,今天送的那幅字,挺稀罕的,回头咱们裱起来。”

  两个人沿着街道往前走,这条街上的名人故居还真不少,于是顺便参观了蔡锷的故居,最后还去了最东头的梅兰芳故居。

  顾舜华叹道:“这条街可真是充满人文气息,这个地方距离什刹海公园也不远,就一公里多。”

  距离北海也是一公里多,到故宫那一块,顶多就是三公里,骑车子十分钟内。

  任竞年捏着她的手指头笑道:“让我猜猜你想什么呢。”

  顾舜华软软地瞪他一眼:“我就瞎想想。”

  其实倒不是瞎想,毕竟这次的清酱肉买卖做得好,存折上也有大几千块了,如果年后能够顺利全部交清货,那就是大概一万块的存款了。

  一万块,她确实有资格看看老北京城里好位置的四合院了。

  当然了,太好的也不敢想,听说去年有个买了故宫旁边的四合院,竟然是两万多,两万多,她够不着,但她估摸着,这一块的可能便宜一些。

  任竞年却道:“自从你之前提了,其实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消息,但是就算你有钱,别人不一定卖。”

  顾舜华点头:“是。”

  主要是刚解放那会儿,外面的人都往北京城跑,那时候没进行户籍登记,大家跑进来就算北京城里的人了,后来这些人没房子住,政府就给分房子。

  怎么分呢,其实就是把过去那些有四合院的房子给收上来一些。

  比如你家一共四口人,那行,给你留四间,剩下的收了,分给大家伙,这样四合院就成了大家合住的大杂院。

  再到前几年唐山大地震,大家都开始盖防震棚,这防震棚一旦盖上了,地方占住了,也就仿佛是自己的了,于是大家伙都开始盖房子,谁家不盖反而亏了,最后合住的大杂院就越来越拥挤,成了现在的模样。

  这么一来,现存的四合院肯定不多,况且就算有,还得看产权,有私产有公产,像顾舜华家现在住的大杂院,就是公产,是北京房管所的房子。

  任竞年点头:“所以并不是咱们想买别人就恰好想卖,想卖的话,位置价格也不一定适合我们,所以只能慢慢看着。现在咱们的生意做着,钱可以继续攒着,没准等遇到合适的卖家,咱们能攒更多钱,也就能买得起更好的。”

  顾舜华:“反正我们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情况。”

  说起来百子湾那边的院子,也是碰到了巧宗,有几个能恰好要去国外找儿子的老人家呢,偏偏价格又是自己能买得起的,那可不得碰。

  而这天,他们回来后,顾舜华和佟奶奶提起这一茬,佟奶奶倒是叹了口气,说是回头过去一趟,见见面,结果见面后一叙旧,以前竟然还是见过的,当然了这是后话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溥老先生说“画着龙那玩意儿”,还说“燕窝那玩意儿”……这一番话,是我看了这位老先生的采访视频写的。

  不是逐字逐句,可能稍微修饰和加工了,但大概,是那个意思吧。

  视频的名字叫“溥杰讲述真实的清宫御膳”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位老先生。

  我看完后,脑子回荡着“龙那玩意儿”“燕窝那玩意儿”“龙那玩意儿”“燕窝那玩意儿”“龙那玩意儿”“燕窝那玩意儿”……

  看到大家这一章还在为这个争执,具体说一下吧。

  假如大哥没遇到苗秀梅:

  大哥有北京二环的住处,有爹妈有工作,他被绿茶骗,他有底限不至于拿父母的去补贴,所以他顶多了,被骗几年,被戴绿帽子,被打击,之后回到家里,他还是那个有北京工作户口的男人,三十啷当岁,他可以再找,在那个年代,他想找个郊区的,易如反掌,因为户口是那个年代贴在人身上的属性,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改变的属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