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99节(2 / 2)


  乘坐魔毯, 一路来到坡顶,从出发点往下看,雪道相当复杂, 不算长的赛道上遍布波浪路段和小跳台, 还在蹩脚的地方设计出大小回转。

  再加上达到7~8°的坡度,非专业运动员, 这样的赛道看一眼就能窒息。

  杭峰却很兴奋。

  大概真的太久没来滑过雪了吧, 竟然还有点迫不及待。

  而且滑障碍追逐赛道, 是对速度感和平衡感很好的训练,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,杭峰也只能在这条赛道上不停训练。

  戴上护目镜,踏上雪板, 移动到坡顶的出发处,身体一拧一斜,滑了下去。

  伴随着他的出发,雪场里像是安静了一瞬,训练班的教练和孩子们都转头看过来,还有在二楼等待的家长们, 也都举起了手中的相机。

  杭峰在感受速度。

  也在感受被这复杂赛道所刺激出的身体平衡。

  尤其是过急弯的时候, 失控的感觉和滑板速降过弯几乎一模一样,他必须将身体倾斜, 用手指撑在地面以保证平衡。

  “唰唰”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回响,冷风强势地扑面, 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脸上拍, 往鼻孔里灌,于是就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。

  但,很过瘾。

  这种失控的速度感刺激的他血液沸腾, 却又安心于自己完美的身体控制。

  越是难度大,他越是兴奋,也越是注意力集中。

  这个跳台我应该怎么去压风,起跳前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弹压一下,避免抛物线过高,以及落地的瞬间,我的身体应该往前还是往后才能保持平衡。

  失控随时到来。

  技巧无处不在。

  所以才需要更加的专注和冷静。

  终于,最后一个跳台结束,他顺利落在斜坡,抵达终点。

  就好像有一段时间被偷走了似的,在过去短短的时间里,他的世界只有眼前,注意力都在前方,都在自己。

  心无旁骛一气呵成地滑完,然后感受这份挑战自我的感动。

  很过瘾。

  杭峰将护目镜摘下来,吐出一口白烟,嘴角微微勾起。

  他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滑雪的。

  过去十多年的训练,将他和这片白雪密切地捆绑在一起,他以为自己会腻,但不过才两个月没来,再次拥抱这片白雪的时候,竟然能感受到一种温柔。

  或许,应该趁着这次机会,把滑雪的成绩提一提了。

  有着这种想法的杭峰就变得不一样了。

  主动性的训练和被动性的训练是两个结果。

  杭峰在雪道练上个把小时,中场休息之后,就跑去滑u型池,然后在一阵家长和小朋友的尖叫声中,一次次地摸到四周的门槛。

  三周半1260的难度好像有点太简单了。

  他最好的一次,已经可以做到连续三次的1260不同抓板,包括正反面落地都很从容。

  也就是说,在三周半1260这个难度上,他的“池子”已经非常地深,按照以前的训练习惯,达到这个程度他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训练。

  可是他妈不在。

  寒假了,国内滑雪比赛正举办的如火如荼,他妈忙的后脚跟不沾地,带队全华国地打比赛,能在年三十这天回来就不错了。

  带杭峰训练?

  不,这个时候她的眼里只有自己的队员,亲儿子都顾不上。

  杭峰就这么练了两天,差点儿把自己给憋坏了。

  众所周知,任何技术,哪怕学习,突破了瓶颈,可以往更高阶段进发的时候,人的期待感最强。

  杭峰很清楚自己只要在训练房里练一练,就能在实际滑行上突破四周,但受限于技巧熟练度不足的原因,他又实在不想冒险。

  那种走在悬崖边上的感觉,好几次都刺激的他这个极限运动员差点儿不管不顾的去滑了。

  终于,这天杭峰憋不住,在微信里摇人了。

  【谁有空啊,下午陪我去训练。】

  郑晔瑜和安远驰:【怎么了?】

  杭峰:【缺个拉绳的,估计要一下午的时间,需要两个人,你们帮个忙。】

  郑晔瑜和安远驰:【拉绳?】

  然后,这天下午,郑晔瑜和安远驰就跟着杭峰去宏安滑雪场了。

  杭峰走在前面,带着几分迫不及待,从下了车就笔直对准训练场,绕开了大门。

  跟在后面的郑晔瑜和安远驰看着大门的方向,都有点小小遗憾,但最后什么都没说的跟着杭峰去了训练场。

  训练场建在滑雪场一楼,也就是观众席的下方,需要从侧门进去。